找到相关内容4183篇,用时29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存在与体悟

    智慧力量呢?在大乘佛法与禅宗看来,这就必须悟道或证道。悟道或证道是脱胎换骨地改变人生命进程决定性时刻。佛教千言万语,或者用各种各样人格风范来作具体展示,最终都是要了“”脱“死”。了脱“”“死”只有见性证道。证道即是通过长久破执去妄解构性修行工夫,获得生命与道体合一实存性本然契悟,在超越智慧观照视域下,彻底了解从何来,死从何去问题。也就是说,通过证悟,真理已成了我们生命内部...

    张 新 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870589.html
  • 福建哲学和宗教

    整个宇宙当做自己认识对象,“易有太极,是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八卦”,八卦之间相互作用和对立运动,最终造成了天地万物变化发展,生生不息,这是《周易》太极生成论。  《周易》对立统一观和变化...反对仁义礼智、道德法令等手段,反对人智慧,因为智慧运用不当会走向反面。在宇宙生成问题上,老子认为道生万物,即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三,三生万物”和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老子辩证法可概括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1270605.html
  • “本无”与“非有非无”――《不真空论》所破“本无”浅析

    种不同“本无”,据后人记载,可认为琛法师“本无”就是“本无异”。  根据《中观论疏》,简单地说竺法深思想就是“无中生有”,即万事万物都是由“无”产生,这与道安所谓“非谓虚豁之中能万有也”截然...诸法本无,为第一义谛;所万物,名为世谛。故佛答梵志,四大从空也。[[19]]  这里记载竺法深[[20]]“本无异”与吉藏记录琛法师“本无”虽然文辞上不尽相同,但根本意思是一致,都认为:万物...

    何欢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51770663.html
  • 略论儒佛会通与两宋理学思维基本向度

    于内。物从心而有,心由缘而;既不可循物以求心,亦不可滞心以求物。要言之,缘起则性空,性起则缘灭;这在佛家称之为“般若智”,又称之为“即性定”;也就是以后宋明理学家所盛称“常寂常感”、“寂感双照”...僧伽,朱熹是南宋人,因此并非“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”,而是朱熹为学自有所渊源也。   此外,朱熹认为“性者,人物之所得以之理也。”类似佛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。他又说“枯槁有性”,则与“中兴台教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270738.html
  • 《中论》解脱思想之论证逻辑

    视生为实生,灭为实灭,因此生不由灭,灭不由,两者是各自独立而无关。其次,「中假义」在于显示自家中道与假名,中观者认为缘起法是相依相待是由于灭,灭是由于,两者相互观待,并无实体可言,因无实体,故无,无灭可灭,所以非非灭为中道,而而灭为假名。中观承认缘起法是即即灭─是也是灭,因此,相对性与内在矛盾性,为缘起法根本性质。12印顺法师进一步说:  如非灭,灭是灭非,...

    刘嘉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3570786.html
  • 《宗本义》与《涅盘无名论》作者问题

    因缘,缘生故有,缘灭故无,所以说:「不有不无」,此「有无」非世俗常见之「有」或断见之「无」,而是缘起故「有」、缘起故「无」「有无」。  这是佛教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缘起观,说明一切依待而存在法则。「此」是泛指一切因,「有」是存在,「」是现起,「故」是缘,「彼」是泛指一切果。所以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是说一切因存在、现起,再加上缘促成,所以一切果才存在,...

    邱敏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3570787.html
  • 佛教慈善事业一个范例

    处主任何日两位居士,刚好自印度尼西亚归来,并将此番赴雅加达勘察(整治红溪河与兴建大爱村之)事工进度情形,以及慈济该套计划在印度尼西亚官方与舆论界所受到重视,汇总向证严法师报告。他们一边播放着仍未...印度尼西亚第一所(也是唯一一所)天天免费提供小学生牛奶学校。慈济国中一、二年级每周必须上一节华文课,是全印度尼西亚第一个教导当地马来人学华语学校。身为基督徒慈济国中校长Hudson Pardede说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170803.html
  • 黑水城出土西夏弥陀画初探(2)

      22页  统演化而。  日本京都知恩院收藏「阿弥陀佛净土图」(图一三),画阿弥陀佛三尊足踏双莲而立,其后白云浮涌,其前则有一座以珍宝砖石砌成长方形莲池,池中瑞莲盛开,上画九品莲花化生,...往生传》相符,它们可能不只是描绘西方净土殊盛景象作品,并是表现赞助者「净土往生之相」挂轴。另外,净土行者也希望凭着绘制这些「西方净土图」功德,得以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【注一一0】这个企图可以从X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3770820.html
  • 论《心经》与西游故事

    了解万物相依相成之理,以致目迷五色,起种种分别  ,从而耽于名利追求、体肤爱养及生命惜护等;由是  而执着,演为迷惑 (「无明」),终致心有罣碍、恐怖、  颠倒、梦想,随着生死轮回流转不已。  ...  识)、四谛 (苦集灭道)以及十二因缘 (无明、行、识、名  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、老死)流转与还灭  。  由世间与涅盘对照中,我们可以看出《心经》所呈现  就是「空」主题。...

    张静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370846.html
  • 罗锦堂:佛典中“观”与“念”(1)

     太子」。又按:「阿阇世」之意,是「未生怨」,是说在他未之前  ,父子之间,就有了怨恨。由此取名,便可了解经文之大意了。(注  6)  自从阿阇世太子,听了提婆达多这一些谎言后,便信以为真,  就...没有进入  牢狱的人,同样还是给金钱、名位、美色所囚,娑婆世界,就私于  是个大监狱一样。无论坐监狱不坐监狱,死亡是不能免,死亡本不必  恐怖,当时候,就注定有死,所恐怖是对于死后有没有一个好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870855.html